正动念中禅相关经典与书籍 >  动中禅的原理与方法

一、原理


...

00:00/00:00

 

(一)Mahasati:“大念住”、“全然的觉”、“圆满的觉”

问:Mahasati Meditation(“正念动中禅”的英译,简称“动中禅”)的含意是什么?

答:Mahasati 是巴利文(古老的印度语言)名词。Maha 是“大”,Sati 是“正念或自觉”,因此 Mahasati 的意思是“大念住”、“全然的觉”或“圆满的觉”。如果能够培养觉性,我们将越来越能够知道身体的动作。当随时都能觉知自己身体的动作时,“觉性”就会自动地运作并逐渐增长,到圆满时就称为“Mahasati”。

问:什么是觉性?

答:现在请你手握拳头,再放开。知道自己手在动吗?这种知道的特质就是觉性。依照自然来说,觉性本自具足,但是没有经过训练,所以它不稳定。如果没有训练觉性,让它变得稳定,它就无法对我们这个生命带来利益。觉性是存在每个生命中清净的本质。觉性的本质是觉知,明白清楚一切。现在我们被无明烦恼盖住,觉性还没有被启发出来,当完全地打开,觉性圆满了,就会清楚明白一切,会证悟、解脱、离苦。

问:觉性和慈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?

答:没有觉性,将会产生盲目的爱与慈悲。有觉性,你就会用智慧去爱。当尽了全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,即使不能帮上什么忙,你也不会感到痛苦或抱歉,你会用平等心将它放下。每一种善的特质都包含在圆满的觉性之中。像是慈心、悲心、喜乐、平等心等,所有一切本来就在那里。我们需要通过修行,直到它自然显现,那时会发现原来所有一切都是自己,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。问:觉知、觉念、觉性、正念,实际上意思是不是都一样?

答:觉知、觉念、觉性、正念都是Sati。知道是正念,知道自己也是正念。好像水,倒在不同的容器都是水。在容器,就叫它那个容器的名字,这些是名相,所以你必须要先有觉性,才不会迷失在名相上面。

问:所谓觉性是智慧,为何通过训练会知道?它的原理是怎样?

答:觉性、智慧、三摩地要经过训练,觉性训练好了,般若智慧会跟着来,然后,三摩地(定)也会跟着来。把因(觉)造好了,果(慧与定)就跟着来。所以说,这个方法很简单,把觉性照顾好了,其他会自然明白,所不知道的会知道,所不了解的会了解。动中禅很简单,没有任何典礼、仪式,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。我们慢慢地做下去,过去的疑惑会慢慢消除,这个我保证。可是要练,如果不练,不能了解啊!如果练了,保证一定会知道的,不用拿那些经典来读、来钻研,一样可以了解,因为它从实践当中生起,从修行中生起。智慧有三种。第一种来自听闻,闻慧;第二种来自阅读思考,思慧;第三种来自实修,修慧。所以我敢保证,就算不识字,读不了书,但实修有了觉性一样可以知道、了解生命。所以才会说容易,不用去读、去记。

问:南传的觉性跟汉传的觉察力(觉察环境清楚,吃饭知道吃饭,走路知道走路,清楚当下)有何不同?

答:觉察力跟觉性是一样的。我们的教导就是要知道,有觉性。

问:一般修禅都提到正见、正知,为什么我们正念动中禅没有提到正见、正知?

答:动中禅一直强调觉知、觉性,就是一种正知、正见,只是说法不同。其实它们是连在一起的。当你有觉性,知道在动作,在说话,会分辨这个是对还是错。自然而然起了正见正知。它不是用想的,我要正知,我要正见。当有觉性的时候,自然会知道,哦!这个该做,这不该做。它自然会启发出来。因此一般经典所说的正知、正见、慈悲、持戒,这是为了文字上很好地分析,事实上都是一样的。

问:隆波曾说过三藏十二部经都在我们的心里,那没有阅读经典,没有听师父的开示,也可以达到究竟的解脱吗?

答:修行跟学读经没有关系。只要培养出觉性,自然会知道从善做布施,不用特意讲行善布施。若证悟,自己会很清楚。如果已经学过行善布施,也有助于修行。常布施行善,没有修行,可能越做越执著,因为不知道修行是要放下。如果修行证悟之后,对这些所作所为,会更清楚,更知道要怎么去做。不执著自己所做的,只有付出、奉献,越做越欢喜,越做越快乐。因为不执著,用觉性、智慧去做,做什么都无所求,所以做得很自在,不会让自己烦恼痛苦,心灵进而提升,超越善恶。如果没有觉性没有智慧去做的话,做功德就迷惑在布施,执著在布施,黏住在布施。越做越执著,当不如己意,得不到所求的时候,就会起烦恼,变成苦恼。有些人喜欢行善布施,认为这样就够了,不想要修行解脱,这是因为个人的根器不同。所以不会读书的,文盲都可以来修动中禅,读书并不一定重要。当我们有觉性了,会很清楚什么是正知,什么是正念。动中禅是以正念为首,当我们证悟了,怎么讲都可以,因为已经自证了。正见、八正道都是从心里出来的。

问:隆波田禅师的 DVD 后讲到可以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是北传禅宗的一个名词。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以明心见性?它的殊胜在哪里?

答:是的。因为容易而简单的方法,才可以很快地明心见性。本来事情很简易,但是我们的造作常常让它变成很难,变成不自然。很多是不必要的,我们却造作出来,所以变成很难了。因为造作那么多那么多,例如这明明是个简单的方法,我们就会想象,哪有这么简单,一下又变成很难的了。所以把简单的看成简单就可以了。明心见性不是北传的,是大家的,但我们却来制定是谁的是谁的,这就是造作得多,又难的了。本来是每一个人的东西,不是谁的,不是北传的,是每一个人的。有时候我们就是执著在名相上,所以就很难去契入法的本质,全世界的人就是执著在这个名相上。佛陀说:“不要执著,不要迷惑”,有了,就沉迷在那个地方,有时候没有,还是迷惑。佛陀说:“觉性对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”。有觉性的人就活得很自在,愉愉快快地生活,而且他的心会很温和、很平静,对每一件事情都察觉得清清楚楚,因为这个觉性很清明。有了觉性,处理一切事,会很清楚自己要减少哪些恶法,对自己很清楚,别人无法了解的,他都很清明。修行当然是慢慢地去觉知,一点一滴地培养,觉知了多少?是多还是少?依个人的精进。在培养觉性当中,有时候你会说我不知道,没感觉,但是觉性本身却清清楚楚。有一句巴利文说:“一切法不可执取”,但我们往往就是会去执著,这是我,我的,我的自我。已证悟法的人,其实不讲出去,自己很清楚,故修行者就是要防外境侵入,要很小心,唯有培养觉性才能防范。真法虽然很奥秘,但是如果觉性圆满,一定察觉得到。无论什么法发生,它都会清清楚楚的。“动中禅”这个方法就是这么简单。只要保持正念,培养觉性,让觉性越来越强盛,越来越清明,当我们有了觉性,就会走在正道上,这个正道是能让我们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。所以大藏经,或是所有的书,或是经论,都在解释这个正道。这不是广告,更不是不实的广告,所以要自己来证明,证悟,就是要用规律的动作来培养觉性。希望大家继续精进。要保护好这个觉性,不要让它给烂掉了,不要被昆虫给咬了,要自己保护好,尤其是回到日常生活的环境,会有很大的影响,所以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正念,培养觉性,让它强盛、坚固、圆满,这样才能更实际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,才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很多的负担,如果修行达到究竟了,圆满了,没有任何情况可以让它退转。

问:隆波曾说善美心,佛教也讲美吗?

答:这是用人的语言来假设说美,也许不用善、美就听不懂。如果不执著,讲善或是美都没关系,因为这只是用语言表达来让人明白。有觉心、清净心,自然就成为真善美。就好像我们说这个人的心很善良,这是用人的语言来表达他心的美丽。在巴利文里称僧,是指修行好,修行有证悟,想了脱苦的修行人。能修行证悟,我们尊称为僧宝,是佛法僧三宝里的僧。僧众也有凡僧、圣僧。我们称修成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的僧为真正的僧。

问:自性三宝的开发,除觉性的提升之外还需要哪些条件?

答:导师很多,方法也很多,我们要自己选。一个方法如果可培养出觉性,且不离正念正知,就可以修、可以练习。修了可以让觉性越来越强大,直到觉性圆满,就可以去练习。修习动中禅强调“觉知当下”,每一个当下要清楚,当每一个当下清楚,就不会走偏,不会离开正知正念。其实我们双手的十指可以当作香、蜡烛。三支香也可说是我们的身口意,身口意清净,等于时时点着香供养三宝。两根蜡烛代表觉性与智慧,有了觉性与智慧好像点了两盏蜡烛,代表光明。


(二)止观双运、俱足四念处

问:动中禅和四念处有何不同或相同?

答:四念处于动中禅中都俱足完备。在《大念住经》中,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和法念处等四念处是分开说的。动中禅则合而不分,这是不同的地方。

问:动中禅是不是止和观同时运作的一种禅法?

答:是!觉(Sati)、定(Samadhi)、慧(Panna),现在是三个,以后它们会变成一个。三藏大经说了八万四千个法门,但只要觉性能照顾好,所有的一切都融合,后就剩一心。我们每个人都有心──成就在哪里?就在这个“心”。照顾好这个心,慢慢地让它增长,它会越来越高。须陀洹向、须陀洹果,斯陀洹向、斯陀洹果,阿那含向、阿那含果,阿罗汉向、阿罗汉果,都是来自心。

问:我们应依闻、思、修来用功,并依戒、定、慧来学,为何只谈觉性?

答:事实上,一切都具足在觉性里。圆觉就是大圆满,一切都具足了。当然,在实践时也有次第,将依次看清粗的、中的及细的烦恼,并依次断除。

问:禅修法门很多,为什么选择“动中禅”?

答:因为动中禅是一种自然的方法,不论从事什么活动,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。“觉”是一种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清净、自然的本质。人类的身体不能静止不动,它总是自然地在动。动中禅是一种始终强调当下的方法。练习者将会照见身、心以及苦(贪、瞋、痴)的来源──自己的念头。

问:不同的人,是否适用不同的禅修方式?

答:这方法与任何人的教育背景、是否知道经典无关,只要使觉性持续如环链,智慧将生起。

问:我对佛法一无所知,请问我可以练动中禅吗?

答:当然可以。不分年龄,不论性别、职业,每一个人都可练习。无论教育程度、文化、国籍、宗教信仰是什么──只要可以沟通并了解如何练习,大家都可以练。

问:静态的禅修和动中禅二者有何不同?

答:静态的禅修需要静坐。动中禅则适用于任何地方、任何时间的任何活动。动中禅如此简单,以致大多数人不相信它会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。只有通过练习,才能了解并自己证明它。

问:静态禅修的三摩地和动中禅的三摩地有什么不同?

答:练习动中禅得到的定是“自然的定”,自然的定是当走路、跑步、工作时也拥有的定。或者说,在任何活动、任何地方、任何时间所拥有的三摩地,也就是在练习动中禅得到的三摩地。假设有两个人,他们都拥有汽车,其中一个人只是在车内休息,另一个人则驾着车子在路上行驶,你认为哪个人会先到达目的地?


(三)觉知规律的动作

问:为什么要张开眼睛?

答:日常生活中做事都要张开眼睛,因此练习时就要自然张开,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应用上去。眼要看,耳要听,才能知道外境。练习时看到、听到什么,知道了就好,不要去管它。刚开始张开眼睛好像会影响练习,持续下去就习惯了。人喜欢执著看到的与听到的,有觉性就不会黏在上面,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。觉可超越所见所闻。知道一切都是自然法则,就会喜悦,好好地与自然相处。

问:为何要做规律的肢体动作?有何意义?

答:这是为了唤醒我们的觉性或佛性。以规律而循环的动作,可使觉性持续不断如环链。对一般人,以这种方式规律地做手部动作,会很快而有效地培养觉性,在短期内训练出强的觉性。在动作中,强调有动有停,觉性比较容易生起,如果只是平顺地挥动手臂,仍然容易生起妄想。

问:规律的手部动作,有什么特别的意义?

答:动中禅规律的手部动作,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别的意义,就是让你有觉性。开始是觉性,翻是觉性,提起也是觉性,从开始到后都是觉性,每一个动作都是觉性。如果没有觉性,表示跑掉了。15 个步骤,每一个步骤都要知道动作,有觉性。如果持续不中断,会有15个觉知,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培养觉性简单又有效。

问:《自觉手册》有一段说,我们要把日常生活上的一些举动规律化,规律地站起来,规律地坐下,规律地躺下。为什么要规律化,就像手部动作很有规律是降低我们的意根念头,不管做什么动作就是把意识念头降到低,纯粹只是觉知动作,是不是?

答:规律的动作是培养觉性的技巧,当觉性比较圆满的时候,一切都会变成自然。

问:那现在是个过渡期吗?

答:是。

问:关于动中禅的修行方式,好像都是一些重复的动作,这是一种自我催眠?通过这种修行,是否会进入我们深层的潜意识?

答:练习这种方法是要你一直带着觉知。如果自我催眠进去到里面而不知不觉,表示你不知道自己!但这个方法重要的是你“要觉知”,随着这种规律的动作知道。如果做着做着就睡着了,不醒了,表示你不知道!不知不觉地挥舞着手做动作,和知道地做手部动作是不一样的。好像在工作的场合,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工作,但是他一样也在工作啊!走也会走,洗澡也会洗澡,睡觉也会睡觉啊!他一样在工作,一样在尽责任,只是不知不觉而已。所以,知道的人是活在当下,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这两种人看起来很像,其实是不一样的。知道的人坐在这里,他知道坐在这里;不知道的人坐在这里,但是不知道坐在这里,因为他忘失了,不知不觉,带着无明坐在这里。有人说那不是一样吗?噢!那是不一样的──所以才说你们必须知道:有动作要知道,没有动作也要知道。

问:动中禅主要的修持是不是就在觉知这个手的动作、走路,还有日常当中的动作事情,都要在这上面觉知,就是要一直这样做,这就是法门的重点,是吗?

答:对!没有错!动中禅这个方法是相当自然简单的,没有任何的限制,什么时间,什么事情,都可以应用上去。这个方法是简单、自然、舒服的,无论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可以,无论是转头、眨眼睛、呼吸、吞口水、伸屈都可以。只要这样练习,就会有依靠,无论任何的事情,贪、瞋、痴,都无法来干扰。有觉性就像有伞帐一样,无论到哪里都不怕风吹雨打,随时都有保护。回去之后不要就放弃了,还要继续练习。这是简单、圆满、完整的方法。动中禅觉知手部规律动作的方法,在经典上是没有的。这是隆波田自己发现的,他用这个方法来教导大家培养觉性。至于觉性,佛陀教导我们行、住、坐、卧,做任何事情,随时都要保持觉知。

问:只要你知道,就没事了,问题是你不知道,是不是这个意思?

答:不知道就是无明,知道就是明,如果有觉,所有的一切都是“没有”,如果不知道,就一切都“有”。如果我们不知、无明,所有的一切都是有,然后会黏着上去,就是我执。如果明就不会黏着、不会迷失。

问:如何察觉自己的念头?

答:要练习。经过训练,会从不知道变知道。刚开始不知道,经过练习就会变知道。从不知道变知道,从知道一点点变很多,慢慢地进展,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跟无明、不知道在一起。着手开始训练,这个不知道、无明会变少,知道会变多。如果慢慢地清洁、打扫它,就会慢慢变白、变干净起来。

问:经典中提到不要执著,而师父说要知道身体的每个动作,这算不算执著?这只是初步的阶段,还是一直都要知道?

答:从刚开始到后抵达终点,都可以练习这个方法。如果有觉性,不会有执著,知道越多,越不会执著,会执著是因为没有觉性。有两种知道,“真正知道”与“不是真正知道”。如果“真知”不会执著,“不是真知”就会执著。


(四)“猫抓老鼠”与“觉断妄念”

问:“喂猫法”是什么?

答:觉性像猫,妄念像老鼠。猫的本性不怕老鼠,同样的,觉性从来不怕妄念。现在妄念很多,如同大老鼠,而觉性还很弱,如同小猫。小猫看到大老鼠就去抓,但会被大老鼠拉着跑。同样的,弱的觉性知道有妄念,但会被妄念拉着跑。要喂的是猫,让它变强壮。老鼠看到强壮的猫,就会很快逃走,要不然当场就吓呆了。所以,我们的责任是养猫,给猫食物,不用注意老鼠。喂什么食物呢?就是要觉知自己身体的动作。因此想要有强壮的觉性,就要不断地喂猫,持续地觉知自己的身体动作。当猫长大了,不用教它去捉老鼠,猫的天性自然就会去捉老鼠。

问:隆波说这个方法是“喂猫法”,喂猫法确实是比捕老鼠轻松一点,但是我觉得喂猫还是喂得不轻松──有更轻松的喂猫法吗?请问奢摩他与毗婆舍那的不同?

答:动中禅这个“喂猫法”已经是很舒服、很轻松的方法了。问题是在喂的时候,不要绷得太紧,不要太严肃、太紧张,就轻轻松松、舒舒服服地喂猫就好了。甚至可以躺着喂猫,不要睡着就好了。如果累的话,可以改变姿势,像这样轻轻地翻掌也可以。如果练到手酸痛的话,也可以轻轻摩擦手指,觉知,可以这样改变,不过一次一只手就好,看自己怎样来调配。甚至这样转头,觉知头在转,或是上下这样,一边运动,一边保持觉知。眨眼睛也可以,觉知这个眨眼。呼吸也可以,可是不建议,因为如果用观呼吸的方式,会很容易就觉得舒服,然后就黏着在舒服上面,

黏着在宁静里面。观呼吸虽然舒服、宁静,但它并不是真正的舒服和宁静,就像冰箱里面的冰块一样。禅修方法有两种:奢摩他与毗婆舍那。奢摩他的练习会让你舒服宁静,毗婆舍那的练习会让你产生智慧。动中禅的方法属于毗婆舍那。毗婆舍那没有任何时间、地点、动作上的限制,即使在工作,也可以有毗婆舍那的舒服宁静──所以为什么说奢摩他像冰箱里的冰块,因为只要一拿出冰箱,它就融化了。毗婆舍那的宁静,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,在工作或是做任何事,随时都可以有这种宁静。奢摩他有时间地点的限制,毗婆舍那没有任何限制。

问:我有些怀疑──是不是有人用这种方法养猫,养不大,或是大到某个程度,就没办法再长大了?

答:只要继续喂养,它还是会长大的。如果未到终点,就要继续喂养。有时候自己以为把猫喂胖了,其实它还没长大,还未抵达目标。我们看猫,看起来已经很好了,就不再喂它。猫如果越胖,越需要喂它。有些人想已经够胖了,不用再喂了。有些人觉得满意,不再喂猫了──在泰国很多,有些人喂猫,到达一定程度,就不再继续,结果就维持在那个程度。我们还是要精进地喂它、照顾它。如果不再喂它,猫可能力气不够,就躺下来了。

问:我的猫品种不好,养不胖也养不大?

答:如果好好喂,还是可以改变品种,可以把它变成好的品种。一只懒猫也可以养成一只精进的猫。如果好好喂,还是可以改变的。曾经有一个人在成为佛陀的弟子之前,剁了999 个人的手指,串成项链,因为他原来的老师骗他,如果剁下 1000 个人的手指,就会有所成就。后一个对象是他母亲,当他正陷入犹豫时,佛陀适时对他开示,后来也证果了。佛陀的法,非常好,任何人实修,都可以改变。做坏事的人变成向善的人,不好的人变成好人,不知道自己的人变成知道自己的人。慢慢地改过向善,慢慢地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,我们也不必希望成佛或什么,只是像一般人而有智慧就好。不论出家或在家,真正修行不一定要剃度或穿袈裟,只要好好修行,了解以后,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。

问:是否有些人老鼠少,猫比较容易长大,老鼠多的猫不容易长大?

答:有些人虽然老鼠较多,但是一直勤快地喂猫,猫还是会长大的。主要的是要勤快地喂它。如果老鼠多,又不勤快地喂它,那就没办法去抓老鼠,反而放任老鼠越来越多。怕老鼠多,就越要喂猫,等猫胖而有力时,就有办法去抓老鼠。精进又精进,自然有办法把老鼠除去,老鼠再怎么多也抵抗不过精进。

问:精进的意思是什么?

答:要精进,不要欲求。如果精进但不急,心还是清凉的,就会自在。一边做一边想要,就没办法达到。如果有欲求抓老鼠的心,就会起贪心。只是单纯地去做,而没有欲求的心──越没有欲求的心越容易达到,越想达到反而达不到。

问:隆波田曾说过他在修动中禅以前,瞋心一直不能调伏,一直为它所苦。有很多人说不断贪瞋痴是不可能开悟的,在动中禅是反过来的,你只要用功、用功,贪瞋痴自然就断了。请问师父的看法是怎么样的?

答:我的看法是要大家培养觉性,保持正念正知。因为如果跟大家说要舍要断,可能只是暂时的,如果没有培养觉性,没有修要怎么断?能断当然要有东西才能斩断,我强调大家培养出圆满强大的觉性,不用说要断,觉性的本质自然会去处理。

问:没有断贪瞋痴会不会有觉性?

答:只有觉性才能斩断贪瞋痴。就像我们要捉蟒蛇或野兽,说要捉要捉,没有工具怎么捉?觉性好像刀、枪这些武器,捉野兽要有工具才能去捉它。再举简单的例子,作战时没有武器,一直喊杀呀!冲呀!没有武器一直冲过去,不就被杀光了吗?如果没有觉性,没有智慧,就要冲呀、杀呀的杀贪瞋痴,怎么能成功呢?当我们培养出强大的觉性,不用叫它去杀,它自然会去处理。好像把猫养大一样,不用告诉它去捉老鼠,它自己会去捉。自己会去斩断。觉性清明、强大、有力、稳固,贪瞋痴怎么躲都躲不过。

问:培养觉性的过程中,贪瞋痴会越来越少吗?

答:是的,本来这只老鼠很大,培养觉性就是猫越来越大,老鼠不敢出来找东西吃,老鼠就越来越瘦,后就死掉了,或只好跑掉了,一个往上一个是往下。动中禅是要来培养觉性,我们不用说要断什么,也没有让大家背什么佛法,都不用。修动中禅没有什么复杂的仪式或方法,是一个简单的方法,让大家轻松地修习来培养觉性。


(五)“知道妄念”与“看到妄念”

问:是不是要做到妄念少的时候,才会看到法的生灭?或者妄念仍然很多,还是会看到法的生灭?

答:妄念很多,要继续地练习,一定要练习到觉性越来越强,念头越来越少的时候,才有办法看到苦的生灭。如果妄念还很多,是没有办法看见苦的生灭。现在妄念还很多,这不是看见,只是知道而已。

问:知道念头、看到念头与没有念头,境界是否有高低?

答:知道与看到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。每个人知道自己的念头,这是用弱的觉性知道的,是一般程度的觉性。而看念头,则是用很强的觉性。两者是不同的体验。看念头时,有时看到念头生起,有时看到没有念头,就像你坐着看工人工作,有的工作停止了,有的正在进行。如果生起的是不想要的妄念,可以立刻丢。有用的念头(如煮饭时要起念头)则照常进行,不用丢。念头的本性就是如此,有时有,有时无。

问:我觉得我只是知道,但是我可以砍断──这样是知道?还是看见?

答:如果可以砍断就是看见,如果只是知道就没办法砍断。

问:想的时候如何带着觉性?

答:念有两种。自然的念是做事、思考、企划所必需,不自然的是妄念、无明。只有自然念头的时候,想也是带着觉性的,做事也是。如果连自然的念头都没有,就不能做事。自然地念、想的时候,一样用平常心想。例如:空气很强就变成风,连树都会摇动,但和平而自然的空气则让我们可以呼吸。为了让人听懂,需要藉名相作比喻,但有时候也无法让人完全了解。

问:无常故苦?知道无常不能体会苦,如何去思维?

答:不用思维苦,只要培养觉性就会知道。有听闻的,有思维的,高的是实修的。苦不需要思维,只要培养觉性之后就会知道苦,苦就会熄灭。有的会教你去思维苦,现在这个方法不用思维苦,只要实修就好。实修才能产生智慧,苦就会减少、熄灭。

问:如何看见身心?法的思维是否也是妄念?

答:每个人都有身心。有觉性之后就能见身心。现在知道身心,只是别人从知识上告诉我们的,不是真正的了解。像这样练习,未走到的地方走到了,自然会看见。从经典上或知识上知道的,不是真正的知道。看见是用心眼或智慧之眼看见。肉眼只能看到外在的东西,此时心眼或智慧之眼尚未发展出来。培养觉性以后,内在之眼就可以看见。肉眼所见是外在的,心眼所见是内在的。用肉眼看,名相上是真的,实际上不是真的。如果用想的,不是真正的了解。心眼看见才是真正的知道。练习能让我们真正的了解,不用思维,自然就会明白。

问:怎样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恶念?

答:用我所教的方法来练习,起恶念或善念时,我们将会知道。觉性的责任是知道发生在周遭的所有事物,你们可能看过佛像有四面,前后方与左右边,象征着觉性能知万物。

问:见法是见佛陀,见佛陀是见自性。请问所谓的见法是什么?

答:在行、住、坐、卧中,见到自己的动作、自己的行为,就会见到佛、见到法。知道与看到是不一样的东西,看到是比较高的,知道的层次比较低。知道自己在胡思乱想,但看不到自己的念头。知道念头是停不下来的,但是看到念头却是可以让它停下来。知道念头会跟着念头走,但看到念头可以停下来,是不一样的,那就是见到法:先看到外面,再看到里面。

问: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帮我更有决心消除所有烦恼与不净?

答:如果不停止培养觉性,觉性会逐渐增长增强。停止练习后觉性将会退转,所以不要中断练习,要随时随地知道每个身体的动作,让练习与日常生活结合。巴利经典提到:有觉性的人每天都很快乐。

问:觉受与觉知有何不同?什么是超越?

答:感受有两种:一种会苦,一种不会苦。觉知是做事情的时候你都知道,行、住、坐、卧都有感觉,像这样就是觉知。不论感觉是痛苦或快乐,都不要去执著那种感觉、那种感受。有时候我们会去执著快乐或痛苦的感受,但是有觉性,就会超越这个感觉、感受。觉性是在感觉、感受之上,是超越的。有时候很快乐、很满意,这是感觉、感受;很不满意、很难过、悲伤,这也是感觉、感受。如果有觉性、有定,就会了解什么是觉知、什么是感觉。因此,不论什么事情,满意或是不满意,都是可以接受、可以超越的。我们来学习法,了解法,这种了解也是一种感觉。喜欢、讨厌也是一种感觉,疼痛、酸麻也是感觉。练习的时候有不舒服的感觉,还是要继续练习,练到不舒服的感觉消失了,这就是超越了感觉,在这感觉之上。如果身体真的很不舒服,不必勉强,可以换一个姿势。重要的是,变换姿势时要觉知身体的移动。如果你能忍受而超越,也很好,会越来越坚强。有时要忍受是做不到的,还是要变换姿势。不过慢慢的,忍受度会越来越强。刚开始可能没办法,做久了就能够忍受,这是需要培养的。

问:当觉知越来越强时,是否可以了知五蕴真相?

答:当觉性圆满时,你将会了知五蕴真相及自性三藏,对三藏(经、律、论)会完完全全、彻彻底底地知道,并能彻底地放下。培养觉性就好像读经、律、论一样,到时候自然一切了解,不需再依赖外在的经论。经、律、论是为尚未达到圆觉的人而说的。觉性圆满的人是不需要的,但我们必须为觉性未圆满的人保存,为下一代保留。


(六)有毅力、恒心、耐心

问:如果用功的话,在五至十天之内将领悟“身心目标”。精进的人在一至三个月内,心态会转变。假如是善良的人,不出三年将证苦灭。请问这种精进是怎样的精进?

答:除了吃饭、睡觉、洗澡和该做的事之外都在用功,练习规律的手部动作和经行,但是也要吃够、睡够、放轻松。

问:动中禅的练习不是一件很轻松、很容易的事,需要多久?可能有很多人急着要看到一些东西,要体验到一些东西,他才能安定下来。这样培养觉性的过程中,隆波能够给大家什么样的鼓励,给大家一点信心?

答:只要能够好好地培养觉性,让觉性能够持续不断、非常稳固的话,当它可以的时候,就这么一瞬间而已,就像灯的开关一样,一开灯就亮起来了。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开关,所以会着急,找到时按下去马上就会亮起来。所以要好好地、勤快地去找,就在此生好好地去找。佛陀也给我们保证了:要如何灭苦?一定要有恒心、毅力、耐心。

问:有时候觉得很辛苦,心里压力很大,恶缘很重,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解除,然后就心神涣散,没做手部动作,虽说理智上知道动中禅可以觉察到念头,可是一时之间的心理压力让我呆掉了,没有去转换动作。要怎么调适心情,可以快乐一点?

答:除了修,继续培养觉性,没有其他的方法。修这个法会胜过非法。因为不断地练不断地修,觉性会很自然地增长,会强盛。如果觉性强盛了,那些压力、苦恼、烦恼就会减少。泰国俗话说:烦恼一千五,渴求一百八。烦恼太多,而且渴求一百八,这么多贪,是不可能一时之间就把它完全斩断。你必须要有坚持的心和它斗争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,要带着这样的心来修行,和它斗到后一口气才结束。修行的另一个要点是要有耐心,有精进的心。

问:一般人多久可以有成就?

答:因人而异,觉性持续不断就很快了。我们现在培养觉性,有时可以持续,有时会被妄念打断──这是因为无明较强,所以无明一靠近就中断。如果觉性够强,能持续 24 小时都不断,就很快了。经典上记载,有人只要一天,有人三天、七天、一年、三年、七年。每人根基不同,有人快,有人很慢,比较困难要多花时间,佛陀时代就有这样的情形了。

问:如果一辈子精进都没有看到什么实相,有何利益?

答:精进到断气,说不定在后一刻就看到了。如果一直精进用功的话,你的利益在断气之前就存在了。

问:如果这辈子修到 99 分的觉性,会带到下辈子吗?

答:如果再生的话,就只差一分了,只要再修一分。


(七)自觉觉他

问:什么是我们终的目的地?有什么是要去达成的?

答:人生的目的地是没有苦。如果抵达了目标,就不需要再去达成什么。因为抵达时,就不必再到其他地方了。无论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或发生了什么,当不再有苦时,就是我们的目的地。现在当你坐着的时候,请看看自己的心,如果没有苦,就表示已经抵达了目的地,不过这要看你能停留在这种状态多久。事实上,这个目的地已经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中,“去达成目标”只是表达的语言文字,因为如果不说“我们应当达成目标”,就无法沟通。

问:当觉性强到可以看见念头、照顾念头时,是否还要继续练习,没有练习会不会退转?

答:只有当旅程结束,到达终点后,个人责任已了,才不用再练习规律的动作。虽然不需再练习,但还要为别人保留这个方法──也就是说,为别人示范出规律的手部动作,为其他人保留这个方法,而不是为自己。

问:学会了如何推广?可以教人吗?如何教?另一个问题是:人生的目的是什么?

答:如果能够不断地培养这个觉性,就会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。知道以后,就知道怎么去教人家来培养觉性。如果真正知道,就有办法告诉别人,就像一道美食,自己吃了以后,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,要跟别人分享。必须要等到真正地知道,真正地看见、真正明白了,真正地亲证了之后,才可以来告诉别人,和别人分享。如果知道了还不告诉别人,那就太小气、太自私了。必须要让自己先真正地知道,这样子才可以教导别人、告诉别人──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在沉睡,我们就是要帮助别人,唤醒别人。如果真正地知道了,无论到哪里,就不断地把这个法弘扬出去,

告诉别人这个好东西,让别人也可以来练习,但是现在大多数的人都还在沉睡,不断地叫他还不起来。

问:我们知道南传的小乘佛教都是求自身的解脱,一般的显教才讲利益众生──隆波虽然是南传的,可是却出来把这套教法教给世人,做利益众生的事,为什么隆波田、隆波通愿意这么做?

答:生命都是一样的,不管是哪一个国家,有宗教或没有宗教信仰,哪一个宗教的人都是一样的,大家都一样会苦恼。佛陀觉悟并不是只为印度人,而是为了全世界的人。佛陀觉悟之后,看到众生都在生死的苦恼里轮回,起大悲心帮助他们,让人能够实际地修行、了解。可是佛陀没有办法替大家知道,每个人必须自己修行,才能够知道、见到、明白。